幻灯二

深度国际]北极冰原下的热战

  无边的冰雪、漫长的冬季、浩瀚的北冰洋常年封冻结冰,这就是北极,世界上人口最为稀少的地区之一。然而,就在最近几年,寒冷的北极忽然“热”了起来,不仅全球气候变暖使冰雪渐渐消融,北极周边国家对这片辽阔区域的争夺也在逐渐升温。

  仅仅数年前,辽阔的北冰洋还人迹罕至,没有纷争,北极熊在千里冰封中平静而安适地生活着,可是今天,这一切正在改变。

  2009年8月6号,位于北冰洋东部的加拿大巴芬岛上,一场代号为“北极熊”的军事演习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这次军演,加拿大动用了飞机、军舰和700多名海、陆、空士兵,其规格之高在加拿大历史上非常罕见。

深度国际]北极冰原下的热战

  其实,这已经不是加拿大第一次在北极举行军事演习。早在2003年8月,加拿大政府就耗资490万美元在北极地区进行了一场军演,虽然由于气候恶劣,这一次军演无果而终,不过它却拉开了加拿大在“冰雪世界”军演的序幕。2004年8月,加拿大耗资400万美元,出动数千名军人,在北极圈内展开了一场代号为“独角鲸”的军事演习。2007年8月7号,加拿大耗资300万加元,海、陆、空三军齐上阵,在北极地区又进行了代号为“纳努克行动”的大规模军事演习,同年7月9号,加拿大总理哈珀宣布,为维护加拿大在北极“西北航道”的“主权”,将向该水域派遣6至8艘巡逻艇。2008年,加拿大宣布计划在北极地区设立一个军事基地,组建一支特别巡逻舰队以保卫“西北航道”,同年5月,加拿大绘制出世界第一张北极综合地图。频繁军演的背后,反映的是加拿大对北极的勃勃野心。

深度国际]北极冰原下的热战

  随着北极地区气温上升、冰层融化,再过不久,横穿加拿大北极群岛、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海上通道,即著名的“西北航道”,每年将会有几个月的时间可以通航,成为国际海运航线的一部分。

深度国际]北极冰原下的热战

  北冰洋一旦通航,将成为北美洲、欧洲和东北亚国家之间最快捷的通道。举例来讲,目前从伦敦往东京运送货物,走水路的话需绕道巴拿马运河,如果今后能穿行北冰洋,那么整个航程将由现在的2.8万公里缩短为1.6万公里,时间成本大大减少。此外,由于不再需要穿越巴拿马运河,节省下来的穿越运河的费用,再加上航程缩短所省下的燃料费用,使得每艘大型集装箱的每次单向航运成本降低约350万美元。据估计,北冰洋航线的启用,全球航运业每年能节省数十亿美元的成本。更为重要的是,商用和军用舰艇,可以借此避开政治上不稳定的中东水域。

  加拿大魁北克学院国际部教授拉塞尔说,随着北冰洋海冰消融和航海技术的不断进步,加拿大沿岸的“西北航道”和西伯利亚沿岸的“北方航道”将成为新的“大西洋至太平洋轴心航线”。在这种情况之下,控制了北冰洋就意味着控制了未来新的世界经济动脉和战略走廊,从而获得了谋求更大经济利益的主导权。

  对于拥有先天优势的加拿大来说,自然不会轻易放过这样一条经过家门口的生财航道,但是想要争得“西北航道”控制权也并非易事,北极圈周围的几个国家都对它虎视眈眈。于是加拿大总理哈珀在今年军演上的“亮相”就有些耐人寻味了:他身穿牛仔服、T恤、毛衣和远足靴,一副牛仔打扮,先是乘坐橡皮艇登上护卫舰“多伦多”号,继而换乘海军航空兵“海王”直升机,登上潜艇“布罗克角”号,并随同下潜,可谓上天入海。《多伦多星报》的评论认为,这是哈珀在刻意向同样喜欢个人“出风头”、“秀肌肉”的俄罗斯总理普京叫板:你能做到的,我也不含糊。

  2005年1月,巴黎海洋动力学和气候学研究所教授卡斯卡尔就预言,再过30年,北冰洋的海冰将有可能在夏天消失。不过,近几年科学家们发现,北极冰山融化的速度要远远快于卡斯卡尔的估计。在不久的将来,北冰洋很有可能成为“无冰之洋”。那时的北冰洋,不仅在政治、军事上战略价值凸现,而且进行通航和资源开发也将成为可能。在巨大的利益面前,各国在冰山还未消融之际就已未雨绸缪。

  如果从高空俯瞰北极,围绕北极圈分布的八个国家中,俄罗斯是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与北极的地理关系也最为密切,首先吹响争夺北极号角的也是俄罗斯。2001年,俄罗斯就曾经向联合国申请,说莱蒙诺索夫海岭是俄罗斯西伯利亚的大陆架自然延伸,因此俄罗斯专属经济区应扩展到北极的罗蒙诺索夫海岭水域,但申请后来由于证据不足而被驳回。不过俄罗斯没有灰心,从2007年开始多次开展北极科考,积极搜集支持本国主张的证据,为再度申请作准备,于是也就发生了2007年8月俄罗斯科考人员在北冰洋洋底插旗的事件,而正是这一事件,让各个环北极国家对北极的暗中争夺浮出了水面。

  奇林加罗夫,70岁,俄罗斯著名北极探险家,时任俄罗斯国家杜马副主席,2007年8月2号,在他的率领下,俄罗斯科考队员乘坐两艘深海潜水器从北极点下潜到4000多米深的北冰洋洋底,并在洋底留下了一面钛合金制造的俄罗斯国旗。

  在下潜到海底时,奇林加罗夫这样描述自己看到的景象:周围是黄色的淤泥,没有任何海洋生物,他们的探访并没有在大洋深处引起任何的反应,但是,在洋面之上,在北极圈以外的世界,这一探访,却引起了强烈的关注。

  加拿大国内舆论对此也是议论纷纷。“40年前,美国人在登月上打败了苏联,今天轮到加拿大和俄罗斯来竞赛了,这一次的赛场是北极。” ---- 加拿大《环球邮报》

  针对俄罗斯在北极海底安插国旗的举动,美国国务院发言人凯西略带讽刺地说:“我不太清楚他们(指俄国人)在海床上放了一面金属旗子、一面塑胶旗子还是一张床单。无论如何,这种做法都没有法律地位和效果。” 话虽这样说,美国对俄罗斯这一富有象征意义的活动还是感到警惕,并且加快了在北极地区的军事部署。

  2007年8月9号,美国6架F-22“猛禽”战斗机飞抵阿拉斯加埃尔门多夫空军基地,这标志着世界上最先进的战斗机正式进驻北冰洋。

  2008年,美国在阿拉斯加举行了代号为“北方边陲-2008”的大规模军事演习。许多观察家认为,该演习与争夺北极的斗争日趋激烈相关。同年8月,美国的破冰船还首次测绘了阿拉斯加海岸。

  针锋相对,俄罗斯并不打算妥协,2009年3月,俄罗斯联邦安全会议公布了一份北极战略规划。7月12号,俄罗斯“圣彼得堡”号破冰船投入使用,普京亲自登船参观,俄罗斯运输部表示,俄罗斯准备明年再建造3艘破冰船。就在不久前,加拿大外交部官员透露,两艘俄罗斯核潜艇今年七月曾在北极附近海域试射两枚洲际导弹;而在2010年,俄罗斯更会以纪念本国伞兵着陆北极六十周年为由,在四月派遣伞兵降落北极。

  觊觎北极的还不止这些国家。加拿大和丹麦早前就曾因一个叫作汉斯的北冰洋小岛发生过纠纷。汉斯岛,位于丹麦格陵兰岛与加拿大埃尔斯米尔岛之间,面积不到1平方公里,无人居住。2003年6月,丹麦军舰突然造访汉斯岛,并且在该岛插上了丹麦国旗,单方面宣布汉斯岛属于本国。而加拿大苦于没有破冰船,只能提出口头抗议而坐视该小岛落入他人囊中。

  汉斯岛之争在网络上引发了激烈的论战。一位网友说,目前的问题远远超越这个荒凉的石头小岛,随着全球变暖,北极在矿藏和航运方面的经济潜力增加,于是主权争议也空前激烈。一位加拿大因纽特人在电子邮件中说:“汉斯岛能反映加拿大对整个北极的态度,全世界都在看,如果我们退缩,就只有跟“西北航道”吻别了,而这仅仅是一个开始,作为因纽特人,我希望保卫汉斯岛。”

  除此之外,拥有北极领土的其他国家:冰岛、瑞典、芬兰和挪威也和丹麦一起在2009年2月召开北冰洋安全机制会议,加入了对北极的角逐。

  文攻武备,逐鹿北极,近年以来,围绕北极主权的纷争大有愈演愈烈之势,俄罗斯《共青团真理报》甚至预言,“由于各方在北极利益划分上存在严重分歧,未来第三次世界大战极有可能在北极爆发。”其中对于能源的争夺,成为了各方在北极博弈的首要目标。

  2008年7月23号,美国国家地质勘探局发布报告称,北极地区拥有原油储量900亿桶,天然气储藏超过47万亿立方米。北极地区油气资源当时估价约为30万亿美元,相当于美国、日本、中国、德国与英国2007财年GDP的总和。有人甚至将北极称作是“第二个中东”,毫无疑问,在资源日益稀缺的今天,这一丰富蕴藏意味着巨大的经济潜力。

  俄罗斯和挪威都是重要的产油国,又临近北极,它们了解北极的价值。据核算,当国际原油价格达到70美元一桶时,开采北极石油就将有利可图。而如今,海冰加速消失,使北极开发变为可能;能源需求紧张,又使北极开发变得更加迫切。

  俄罗斯自然资源部曾经估算,莫斯科在北极主张权利的领土范围内,未探明石油储量约为5860亿桶,是沙特阿拉伯未探明储量2600亿桶的2.2倍。

  “对北极的开发,就像一张因为全球变暖而抽中的彩票”----《》

  丰富的能源储藏,的确是北极近来成为热点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是,从战略角度来看,在能源争夺之外,还有一场更加激烈的暗战。地球陆地面积的大部分分布在北半球,在北半球的中、高纬度地带,陆地几乎连成一片,形成一条包围北冰洋的环球连续带,北冰洋就像“地中海”。未来如果北冰洋真的融化变成了“地中海”,那么谁控制北冰洋这个“地中海”,谁就获取了控制了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有利地位。

  北极熊,一直被视为北冰洋上最大的猎食者。但是,如果将人类的活动也计算在内,北极熊的活动只能排在后面。在北冰洋的海水之中,游弋着更为庞大而强悍的金属巨兽----核潜艇,它们对北极地区的影响无疑更加严重。

  2007年3月21号,一次意外事件将一场北冰洋秘密军演暴露在世人面前。这场代号为“2007冰”的英美联合军演,才刚刚开始一天,英国皇家海军“不懈”号攻击核潜艇便发生爆炸,被迫停航。北冰洋中的核阴影再次引起关注。

  2006年9月,一艘俄罗斯战略核潜艇在北冰洋成功发射了一枚洲际导弹,这是俄罗斯战略核潜艇11年来首次从北冰洋发射洲际导弹。2007年7月,俄罗斯又宣布,将拨款90多亿卢布在距离北冰洋不远的堪察加半岛新建最现代化的核潜艇基地。而今年7月,两艘俄罗斯核潜艇在北极附近海域又成功试射两枚洲际导弹。

  目前,世界上主要大国和军事强国都在北半球,北极圈与这些国家有着相同的最短距离,因而这里便成了地球上最安全、最理想的水下弹道导弹发射阵地。

  北极地区常常暴风雪肆虐,乌云翻滚,再加上厚达数米的大冰盖,这一切都阻挡了包括海洋监视卫星在内的所有传感器对冰层下面核潜艇的追踪与监视。核潜艇之所以能够在北冰洋水下隐蔽待命,也因为在此可以躲避无法进行“破冰之旅”的水面舰艇的攻击。

  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美国便开始不分昼夜地监视北冰洋上空的“风吹草动”,面对近年来俄罗斯海军的复兴大计,美国又在加紧编织围绕北冰洋的导弹防御网。2004年底,美国在阿拉斯加中部建立起了第一个陆基“战区高空拦截弹”发射阵地,美国海军的攻击性核潜艇也从未停止在北冰洋的侦察活动。然而,这一切都不能使美国对北冰洋海域感到放心,因为这片冰封的海洋实在是距美国本土太近了,破冰而出的潜射弹道导弹用不了10分钟就可打到美国腹地的战略目标。

  作为俄罗斯崛起的一个重要的战略腹地,北冰洋的战略意义不言而喻,当美国、英国以及加拿大等国的海军,一同开进北冰洋,无疑对俄罗斯形成了一种围堵的姿态。

  “气候变暖,改变的不仅是环境,还有经济,乃至全球的战略部署”。英国《卫报》的这一观点,在日益成为热点的北极似乎体现得更加明显。

  当气候变暖被证明有利可图,它就从单选题变成双选题:是尽力阻止其进一步变暖,还是全力挖掘其中的机会?这是北极提出的挑战。

  由于以往海洋法的起草者,根本没有想到北极冰山融化的可能性,所以当前没有任何政治或者法律架构,能够促成有序的北极开发,或者去调解各国在北极资源以及航线上的分歧。北极这块净土,急需公认的政治及法律规则。否则,这个地区很有可能会出疯狂的资源掠夺。

  目前北极存在三种不同类型的争议,分别是海洋边界争议、领土争议,以及对大陆架界定的争议。

  早在1982年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明确规定,国际大洋和底土及其资源属于“全人类共同继承的财富”;北极点或北冰洋不属于任何国家,但周边国家对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内的自然资源有开采权;各国如能证明200海里以外的海底地形为本国大陆架的自然延伸,则专属经济区最多可扩大到350海里。尽管北极周边国家都声称对北极部分地区享有主权,但是直到今天这些国家都无法提供足够的证据。

  北冰洋就像一块不成形的“大蛋糕”,而俄罗斯、美国、丹麦、加拿大、挪威、冰岛、芬兰和瑞典这8个环北极圈国家则手持餐刀,生怕自己想要的那块蛋糕切小了。随着北极争夺越来越热,其它国家,比如地处南亚的印度,也都派出探险组到北极,看看自己是否也能分得其中一块。

  人们不禁担忧,北极这片净土是否也会变成人类战场。当这些国家忙着搞军演、搞开发的时候,他们却似乎忽视了北极地区令人担忧的生态环境的现状 。现在北极圈内有400多万名居民。几个世纪来,他们一直生活在北极圈内和附近地区,对于生活环境的异常变化,他们的体会最为直接和深刻。

  20世纪初,在加拿大北部极地地区,生活着将近五千名因纽特人,而今天,他们的人数已经达到了5万多人。他们热爱这片土地,掌握了在寒冷环境下生存的本领,然而,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因纽特人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规律也发生了变化。

  大多数生活在北极圈的因纽特人,都以狩猎和打鱼为生。米卡麦克是努纳弗特地区仅有的几名女向导之一,努纳弗特是加拿大因纽特人的自治区,米卡麦克对这个变迁中的世界了如指掌。

  米卡找到了一股淡水,这是用来沏茶的最好的水,与遭到污染前,她父亲饮用的水一样纯净。

  在北极地区,生态平衡很不稳定,虽然出现的新物种数量极其有限,但是这最细微的变化也将打破这里的平衡,哪怕温度只升高一点点,植物的花朵也会开得早一些,无法与驯鹿的迁徙期保持同步,这样一来鹿群会变得虚弱,新生的幼鹿就会减少,可供猎人和北极熊狩猎的时间也会越来越短,生命的循环失去了平衡。与生态平衡相比,更加使北极居民担心的,是那些突发的重大污染事件。比如石油泄漏导致海洋生态环境广泛的破坏。

  随着人类经济的发展,污染物不断增多,对于世代生活在这里的因纽特人来说,一杯用纯净的淡水沏出来的茶,现在已显得非常珍贵,而在并不遥远的从前,纽特人曾经享有丰富的淡水资源。

  地球有两大警钟,第一个是北极,这是北冰洋的浮冰,旁边是格陵兰岛,说它是警钟,因为北极是世界上两个受全球变暖影响最大的区域之一。这是北极最大的冰架——沃德.亨特 冰架,三年前它一分为二,科学家大为震惊。

  刚才我们看到的这个片段,是2007年美国前副总统戈尔拍摄的反映全球变暖的纪录片《不可忽视的真相》,这部纪录片为他赢得了奥斯卡奖和诺贝尔和平奖。《不可忽视的真相》播出后在美国乃至整个世界都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它的主题是有关全球气候变化,在片中,戈尔通过遍布全球的冰川在迅速消融的事实告诉人们,近50年来,全球气候正在加速变暖,并带来了一系列无法预料的后果。

  这些歪七倒八的树叫“醉树”。他们不是北风吹的。更不是喝醉了酒,它们扎根永冻土上,永冻土融化,他们就变得歪歪倒倒的,这栋楼建在永冻土上,永冻土融化,建筑随之倒塌,这屋的主人不得不放弃家园,而这些运输管道,正遭受严重的破坏,顺便说一句,他们在北阿拉斯加,那片受保护的地区开采石油,尽管我不希望他们这样做,运输需要依靠卡车进出,而卡车在冻土上行驶,这里展示了阿拉斯加一年里。冻土可以通行的天数,35年前一年有225天,现在还不到75天。

  今年6月底,美国研究机构根据对北极冰盖的观测发出预警:由于全球变暖的影响,北极冰盖消失的速度逐年加快。覆盖北极的冰雪已经连续四年逐渐缩小,并以每年消失百分之八的速度融化,有专家预计北极的冰可能在2060年将完全消失。

  我来到北极,我曾乘坐核潜艇在冰盖下航行,它这样升上冰面,他们从1957年开始航行,深入冰下,用雷达向上探测,来测量冰层厚度,他们只能在某些区域上浮,这些地区冰层只有3尺半厚,所以做记录需要特别小心,由于这是国家机密,他们不愿公布测量结果,我前去说服了他们,而这就是那份记录。1970年开始,冰层的宽度和厚度,出现急剧下降,40年内减少了40%。目前的两项主要研究表明,未来50年到70年内,这里夏季将不再结冰。

  在最近的一次北极考察里,科学家甚至首次发现了被淹死的北极熊。全球变暖导致很多过去的广阔冰层如今变成了汪洋。科学家们推算,那只被淹死的北极熊为寻找可以容身的浮冰,在水里不间断地游了超过100公里。

  此外,气候变暖导致的冰川消融,还将影响到世界其他地方,如果这种状况持续恶化,也许有一天,各大洋的海平面将上升,一些沿海城市和国家可能被海水淹没,太平洋中的岛国甚至遭受灭顶之灾。

  今年9月1日,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前往北极圈,乘坐一艘破冰船,在专家的陪同下考察了距离北极1200公里的斯瓦尔巴德群岛上的气象站。潘基文走上冰面,观看科学家们钻取冰芯,并听取他们的报告。

  温特说,如果不加以控制,再过30年,这里的冰雪可能会荡然无存。潘基文听后深感震惊和忧虑。

  今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将在丹麦哥本哈根开幕。舆论认为,潘基文此时实地考察北极冰盖融化状况,是希望通过这样一次公关行动,推动世界各国加大行动力度,在哥本哈根大会上制定出有效应对气候变化的新协议。潘基文说,此行的目的是带回气候变化影响北极的第一手资料,他要把亲身感受告诉将出席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变化大会的各国领导人。

  北极是人类的共有财产,脆弱的生态环境一旦崩溃,任何利益的争夺都将失去意义。只有各国冻结主权要求,搁置资源开发,共同维护北极地区的生态环境,才是未来一个时期 内解决北极冲突的现实选择。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内容页广告位一